限塑令11年 | 网友:就对超市收费有用 丨

限塑令

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一举措被称为“限塑令”。

 

如今,11年过去了。9月12日,《科技日报》发表文章称,在互联网兴起后,外卖、网购等成为了塑料使用大户,这使得我国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消耗量不降反增。

 

 

 
 
“限塑令”是否真的名存实亡了呢?
 

 

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限塑令”实施已有十余年,虽有一定成效但仍低于人们预期。加上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也给塑料垃圾污染的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十一年前“限塑令”出台的时候,外卖、快递业还没有这么受欢迎,这两大行业的繁荣,也极大地促进了包装业的繁荣。

 

 

有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在线外卖业务产生了160万吨包装垃圾,是两年前的9倍,其中包括120万吨塑料盒、17.5万吨一次性筷子、16.4万吨塑料袋和4.4万吨塑料勺。这一总数在2018年增加到了约200万吨。

 

2018年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逾500亿个、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57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国内使用的包装胶带一年可以缠绕地球1077圈。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

 

据《经济日报》,今年以来,快递行业在推进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今年年初,国家邮政局开始大力推动实施“9571工程”,即到2019年底,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50%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70%、在1万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

 

 

 

有人会问了:
塑料不是可回收吗?
为什么还会造成白色污染呢?

 

从目前的塑料废弃物走向看,回收的塑料仅占35%。没有回收的塑料垃圾中,焚烧或裂解的约占12%,在自然中积累、陆地堆积或填埋的占46%,进入海洋的占7%。普通塑料的降解周期一般长达上百年,而回收再生技术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但现在塑料废弃物的利用率不超过35%,还有超过塑料制品总量15%的塑料废弃物,不具备回收的价值和回收可行性。

 

根据再利用的属性,再生塑料原料要求是成分比较单一的废弃物,如工厂边角料、易分拣废弃物等,而且清洁卫生、性能良好。目前,大量塑料废弃物由于品种混杂多样、污脏,只能作为固体垃圾填埋或焚烧。另外,如铝塑复合膜、纸塑复合材、袋漆膜产品等多种组分无法分离或分离困难的,餐盒等在使用过程被污染了的;还有塑料袋、日用塑料包装物等体积大、重量轻,无法运输、收集不经济的,只能成为长期存在的“白色污染”。

 

填埋法是目前处理无法回用的废弃塑料垃圾的主要方法。但是按照我国废弃塑料垃圾量来计算,填埋每天需要土地4万平方米。填埋后,塑料难以降解成为永久垃圾,还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焚烧能收回热能,但会产生包括氯化氢、二噁英、多环芳烃等复杂废气,造成大气的二次污染

 

 

不止是中国,“白色污染”还是一个让世界各国政府很头疼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类约生产了8.3亿吨塑料,其中约有79%的塑料被填埋或被遗弃在自然环境中,而这正是海洋中80%的微塑料污染物的来源。

 

“禁塑”正在成为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共同举措。为了控制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剧,全球目前已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控制或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相关政策或规定。

 

我国对塑料制品的态度也日益坚决。为了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今年2月,海南省出台“禁塑令”。

 

 

明确到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

 

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

 

未来,海南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禁塑”、有效防治“白色污染”的省份,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最后,爱家物联呼吁大家买菜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多使用布袋子或菜篮子。对透明质地、盒身标有循环标志的外卖盒先清洗,再投放到可回收物桶里。